昨、今兩天,我全程參加了某單位的一個線上meet課程。
今天的講師要我們進行小組討論,討論前必須先行分配每個學員的任務。一進到小房間,立刻有個老師對著我說:「這裡只有你是男老師吼?那請你當組長好了。」我隨即問說為什麼要用性別進行分配?她沒有回答。
即便沒有得到回答,我還是答應了下來,主要是因為時間急迫,實在無暇它顧,可對於這麼一個小插曲,直到現在我還耿耿於懷。
這場研習的主題跟性別無關,說實話,如果我一直focus在這個點上,對於整體課程的進行其實沒有好處。可是,因為對方是一名小學老師,我因此不免想得更多一些:
來到2021年,不曉得在教室裡,是不是仍然有許多女學生相對於男學生來說,得到比較少的機會?
性別平等教育實施了這麼多年,照本宣科的內容(諸如身體自主權、性侵害防治...)哪個老師無法說上一些?但,深受刻板印象荼毒而長大的許許多多老師,個人的性別sense是否足夠到,可以後設地發現自己許多膝反射式的性別二分處置,這恐怕是問題所在。
搬東西的時候,您叫誰搬?課堂提問的時候,您點誰起來回答?運動會頒團體獎的時候,您隨機叫誰上去領獎狀.........
以及,小組討論的時候,您指派誰當組長?
當下的那個決定,背後有沒有性別作為考量的因素,只有自己最清楚。每個情境,當然都有它的脈絡,我只是在想,如果連性別刻板觀念仍在影響著某些老師的話,那我們真要好好思考:性別平等於生活中的實踐,老師所帶給學生的,是好示範,還是壞示範?
以上都還沒有提到性別的多元性,而只聚焦於兩性而已--光就兩性平等來說,恐怕Adrienne Rich早年所提倡的「認真對待女學生」,猶適用於拿來提醒某些同行呢。
其實,在日常的班級經營中,要是能夠認認真真地實踐性平精神,一點一滴累積起來,可能都好過每學期法定四小時的性平課程啊。加油,教育工作者們。